先生。 鲁迅曾说出无数至理名言,犹如一盏火炬,带领无数青年摆脱冷气,坚定前行,努力绽放出自己的每一分热度和光芒。
但是,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汉字不灭,中华必亡”。 这到底是什么? 以笔为器,终生与汉字打交道的鲁迅,为何会说出如此极端的一句话? 是什么原因? 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。

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,鲁迅先生在《救国情报》中宣称:“汉字不亡,中国亡”。 当时,鲁迅先生的言论也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。
许多原本支持和崇拜鲁迅先生的人不得不站出来指责他过于偏激。 毕竟,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。 它有几千年的历史。 怎么废掉呢? 而且,失去了汉字的中国,也就失去了灵魂,失去了生命!
只不过这些人只是断章取意罢了。 鲁迅先生说完“汉字不灭,中华必灭”的宣言后,也作了一些说明。 因为当时的汉字还是繁体字,笔划很多,鲁迅先生觉得这种汉字很难写,推广起来也很困难。
要知道民国时期虽然涌现出不少国学巨匠,但老百姓的识字率普遍不高,文盲率高达90% . 数据惊人!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繁体字太难学了,不仅因为当时没有拼音,而且文字和笔划都非常复杂,常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。
因此,鲁迅先生说:
“我是深受汉字之苦的人,所以我坚决主张用新字代替这种汉字 阻碍大众进步的,比如孩子要在方格内写一个姜字[姜]或[栾]字,要写不偏或格外,需要一年的时间。 你觉得汉字麻烦吗?”
用一种新的文字来代替难读难写的繁体字,才是鲁迅先生真正的想法。
二、黑暗与屈辱的社会背景
除了繁体字的问题,鲁迅先生高举双臂高喊“废除汉字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”.社会背景。
早在19世纪末,由于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,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的不足。有洋务运动、维新 维新、1911革命、新文化运动等等,或者说改革或者革命的方法,贯穿始终的一点就是“师夷长技制夷”,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。
当时有这么一群激进分子 那些认为我们应该完全西化并与中国古代文化完全隔绝的思想家。 其中,民国六年(1917年),胡适在《新青年》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《文艺改进意见》。 他在文章中表示,应该废除晦涩难懂的文言文,代之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。 .
胡适用白话代替文言的想法是有道理的,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。 然而,胡适此举犹如打开了一桶炸药,立即在各界引起巨大反响。 很多思想比较激进的人说,弃文言还不行,干脆废掉汉字!
民国十二年(1923年),《国语月刊》以“汉字改革”为题,广泛征求各界人士对汉字改革的意见 全国各地。 随后,钱玄同、蔡元培、李进喜、赵元任等著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,其中他们指出了汉字改革的一个指针——汉字拉丁化。
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著名学者林语堂的提议和著名学者赵元任编纂的《国文罗马字》问世,实行了国策。 汉字拉丁化,提倡用拉丁字母代替汉字。
他们想方设法将汉字转为拉丁字母,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文盲率,与西方国家接轨。
但是,在推广国文罗马字的过程中,却遇到了很多阻碍,底层老百姓无法接受这种文字层面的大清洗和大变革。 最终,国语罗马字的推行以失败告终。
但是,鲁迅先生一直在积极倡导汉字拉丁化。 留学日本的他知道,日本国土面积小、资源匮乏,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业革命,与日本国民的高识字率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相比之下,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,文盲多,工业化进程始终没有走完,可谓举步维艰。 于是,鲁迅先生想到了废除汉字这种极端的办法,以达到迅速提高国民识字率的效果。
小结
如果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评价鲁迅先生的行为,我们仍然不得不说他有些偏激和偏颇。
毕竟我们的汉字有着优秀的文化历史,以及独特的形成环境。 我们不能因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,就直接否定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。
幸运的是,时至今日,我们仍能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保存下来,并传播到世界各地,让世界各国都能感受到“方块字”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