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、19日,首届全国高校语言论坛在湖北大学举行。 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76所高校和出版社的代表参与研讨,共同探讨大学语文改革之路。
大学语文地位下降
百分之七十的学生“不感冒”
湖北财税职业学院代表吴斌在交流论文《汉语实践研究》中指出 《高职院校课程改革》:2013年,中国研究会发布的高校汉语课程现状调查显示,在参与调查的91所高校(含高职院校)中,只有34.8% 已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,课时逐渐减少。 近年来,大学语文课普遍不见踪影,逐渐趋于边缘化。
武汉晚报记者昨日对某省属高校2012级汉语班的86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小调查发现,70%的学生对大学汉语课程的评价不佳。
“我的专业注定了我所学的大部分课程属于大学语文,接触多了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。” 受访者洪兵说,“有些课程的出勤率甚至不到20%,课程内容与生活脱节,学生觉得学习不足是主要原因。”
另一所大学新闻专业大二学生邹青说,他对大学语文“不感兴趣”。 一方面是因为大学语文的很多内容和高中的内容重复了。 另一方面,老师的讲课方式比较简单,没有什么意思。 不过,她认为在大学学习中文课程还是很有必要的。 “汉语中的文化精髓对个人修养有很大的补充作用。”
大学汉语为何冷落
本次论坛中,75%的交流论文聚焦 关于如何改革大学语文的话题。 早在2013年,中国人民大学就宣布,在2013年本科培养计划中,“大学中文”专业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。 造成大学语文兴趣不足的原因是什么?
多数学者归结为:一是学生自身的盲目性和功利性; 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单一,教学情感淡薄; 课程定位模糊,教学内容陈旧。
湖北大学古代文学课讲师薛梅认为,高校语文“冷门”可能与学科有很大关系。 与专业无关。
大学语文至今未成为一门学科
自1978年恢复大学语文课程至今已有30多年,但仍未发展成为一门学科, 而如今面临被高校忽视的困境,福建省大学中文研究会会长朱晓晖指出:“大语文”的未来值得深入探讨。 “大学语文应该教什么?如何选择、编写教材、构建教学体系?”
引用该学会学者毕耕说: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是探索学科体系,二是建设学术流派,三是形成教学特色。” 中国语文研究会理事何二元认为:“其他学科可能各有‘宝剑’,大学语文的‘神器’是历史事实。基于各种基础,大学语文课程不会被取消。” ” 全国大学语言研究会副会长王步高着重介绍了“MOOC”和“翻转课堂”,意在将其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新方法的开发中。 (记者李芳 实习生陈洁)
责任编辑:王玉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