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语文选修课第一卷选入《大学之道》一文,文字节选自《大学》(曾参)一书。 《大学》一书是第一本中文教材,对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很有帮助。 伟人教导我们:古为今用,洋为中用。 现代人研读古籍的基本目的是学习和灵活运用,其基本态度和方法是借道扬弃。
那么,《大学之道》究竟有哪些美与不足呢?
“大学之道”涉及三个方面:一是为学之目的,即“三大纲领”——大学之道,在于明明德、亲民、 以完美结束; 二是学法,即六步学法——止、定、静、静、思、得; 三是学习过程,也就是“八目”——审事、广智、诚心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《大学之道》的美因人而异。 我认为主要包括三点:
就学习目的而言,文本强调修身养性,成就道德圆满,为后世学者树立了高标准,起到了无可比拟的警示和激励作用。 范仲淹主张“先忧天下之忧,后享天下之乐”,张子厚说“为天下立心,为民立命”,文天祥宣称“人生无一 自古死去,守忠以映史”,林则徐标榜“国之生死以利国,莫因祸福而避之”,都体现了 崇高的道德追求。
就学习方法而言,课文强调“停”的作用,并将其作为学习的起点,耐人寻味。 如果把“停”理解为去哪里,达到什么目的,就更有意义了。 它启发了我们,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,以及向死而生的价值。
强调“静”和“安”是两种不同的状态,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。 “安”是更高级的学习状态; “静”是外在的表现,“安”是内心的平和安宁,不受外物的干扰。 对教师而言,不应被学生表面上的安静所迷惑,而应引导学生达到内心舒畅的状态,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; 对学生而言,不仅要修静,还要追求内心的舒畅和专注,才能有所领悟,有所发现。
就学习的过程而言,曾参强调“诚”和“义”的重要性,对今天的人也很有启发。 孔子的魏变三绝,苏秦的悬梁刺,董仲舒的目不入园,李白的磨杵成针,杨石的程门立雪,张朴的七记七烧,甚至《梦》中的湘菱 《红楼论》诗学是“诚”的典型,验证了“诚则金石开”的正确性。 而“义”是能人与圣人的分水岭。
《大学之道》的缺陷也很明显。
就学习的目的而言,将大学知识局限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方面显得狭隘。 学习的目的是自我、人与文明的统一,是求真、求善、至善的统一。 如果你局限于一个角落,你将不可避免地专注于一个而失去另一个,而偏爱一个而偏爱另一个。 中国传统文化低估了对自然规律和科学技术的探索,导致了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落后。 这块板子会打在董仲舒和汉武帝身上,也和儒家思想的偏向有直接关系。
就学习方法而言,六步法只是一种内部学习法,外部学习法涉及表演、游学、讨论、实验、调查等。 更加丰富多彩精彩纷呈。
就学习过程而言,“八只眼”在历史上只适用于精英阶层,基本不适用于基层; 在当今社会,其局限性更加明显。
总之,研读《大学之道》,既要领略文本的深度,又要清楚地观察文本的偏颇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