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又有一位家长急急忙忙的来找我,说孩子期中作文只考了30分,感觉白学了! 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吗?
的确,“作文”二字就像一个魔咒,牢牢的压在了无数学生的头上,想起来就头疼。
但是,不写不行。 就初中语文而言,满分120分,作文占50-60分,几乎到了“一篇文定乾坤”的地步。
所以,要想语文取得好成绩,作文一定要取得高分!
但是如何写出好的作文呢?
这里,就说说我们的“考场作文五步法”——考题、立意、选材、结构、语言。
上一篇文章已经和大家讲过审题、思路、选材,所以今天的文章主要给大家讲解一下——结构。
什么是构图结构:围绕一个中心,展开思想(动词),人物形象是什么,用什么位置来构图。
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“灵魂”,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“血肉”。 那么,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“骨架”——没有了坚固、坚实、功能完备的骨骼,就没有血肉可以依附,灵魂也无处安放。
如果忽略对齐和锻炼文章的“骨骼”,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。
所以,对于学生来说,要想写出好的作文,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作文结构感。
尤其是考场的作文对结构要求很高,因为阅卷时间短,分配给每篇作文的阅卷时间就更短了。
结构混乱,看不懂的作文对阅卷老师来说是一种负担,自然很难拿高分。
在平时的教学中,我发现学生在作文结构上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:
1.
其次,忽略过渡和缺乏解释。
三、题词难照全文
1)截取文字,牵强附会。
2)跑题了,装腔作势。
四、副标题:缺乏和谐之美
1)篇幅参差不齐,句式结构不一。
2)简单明了,一目了然。
3)随意排列,逻辑混乱。
……
在正式讲写作结构之前,大家可以跟着我分析分析下面这篇文章:
你觉得写作怎么样 ? 羊毛布?
在我看来,这不是一篇高分作文。 你为什么这么说?
别着急,听我分析:文章开头是我在课堂上思考,不时传来金属材料敲击工地的声音和电钻的声音 时间。 写了去医院探望朋友……
3大段文字奔放,没有任何整体线索,看不清作者想表达什么!
应该怎么写呢?
我的建议是——
文章可以以拜访朋友为中心事件,以情感为线索。 所见所闻,所感所想,完成思想的转化,得到开悟。
我们再来看看修改后的文章:
文章开头是我对绿色生活的向往。 因不满工地嘈杂,导致病友“山水”而逃出教室;
通过后院山水,联想到长假旅行。 患者在医院后院发现美景,游客却被“自然”遗弃在景区;
两者一对比,反差鲜明,生出“心中有景,无景在”之感。
虽然文章篇幅比原文长,但不赘述。 相反,它使全文的主要目的明确,线索清晰,结构合理。
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作文结构优秀呢?
今天余老师以检查率最高的叙事为例,带大家学习“叙事写作的结构”。
记叙文是初中作文的主要文体之一。
《新课标》明确要求:“写出表达意图明确、内容具体充实的记叙文;有独立完成写作的自觉,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和细节;表达自己的意思清楚
但是,很多同学在写叙事作文时,只知道将大量生活素材应用到文章内容中,而忽略了文章结构的连贯性和完整性,使主题 表达不够深等导致失分。
对于这些同学,如何提高叙事写作的分数呢?
首先我们来看看 叙事写作的结构要求。余老师整理如下:
往往优秀的叙事是很多结构知识点的完美结合,余老师在查阅各种资料,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后, 得出如下图:
叙事的常用结构方法如下:
平行展开:即从不同的角度或几个方面选取生活中的几个片段 相同的内容在同一层次上并列,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。
其基本模式是:
时间展开模式:即选取人生过程中的某一段,按时间顺序进行描述,其内容层次依次衔接 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。
格局如下:
开头(引出故事)→故事主体(详细刻画人物或事物)→结尾(讨论话题) )
比较映射:选择两组差异显着的内容(可以是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,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)进行对比组合。
基本格局是:
说明:写作时一定要写对比点,为讨论和抒情做准备。 先写正面材料还是先写反面材料,取决于作者的想法和材料特点。
由于篇幅原因,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解释和举例了。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,余老师以一篇高考满分的作文为例,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。
如下图(这是一篇很典型的“时间开发”文章):